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理论 -> 理论文章

陕西:让非遗之花更灿烂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3日 08时52分58秒  信息来源:机关新闻中心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来,陕西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360场活动带动近2000万元销售额,“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再度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3人成功入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薪传奖”捷报频传……

非遗保护走在前列

“秋风起糜谷黄瓜果飘香,咱农民这时间地里最忙,起鸡叫睡半夜汗水流淌,纵然是受点累米谷满仓……”

9月1日,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34岁的说书艺人李康怀抱三弦、腿绑甩板、手绑麻扎扎,声情并茂地进行独具韵味的绥德平安书表演。

去年9月14日,李康在这里为习近平总书记表演后,总书记带头鼓掌。

李康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陕北说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一年来,我表演了200余场。前几天我在山东参加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时,现场观众看完表演后,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去年,绥德平安书、年茶饭、泥塑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绥德县的省级非遗项目达到11项。

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介绍:“一年来,绥德新建了非遗小剧场、绥德石雕传习基地、娘娘庙花会非遗展览馆、非遗综合展示馆;积极吸纳具有非遗专业能力、热爱非遗工作的人员加入非遗人才队伍,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此外,我们还推进建立与非遗名录保护机制相匹配的数字化保护机制,打造非遗传承保护新模式。”

目前,陕西全省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1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为建设好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榆林市2022年起设立3000万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经费,延安市2021年起设立300万元年度专项保护经费,汉中市2022年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证。

非遗带动文化消费

在刚刚过去的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由绥德的工艺美术大师武燕制作的省十七运剪纸珍藏册得到众多参会者的喜爱。

作为官方特许商品,剪纸珍藏册共制作了4000套,内容是运动会吉祥物郡宝在进行田径、跳水、举重、柔道等28项体育赛事的形象。每一张剪纸上,郡宝的动作和神态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可爱生动。

武燕介绍:“近年来公司剪纸订单持续增多,今年已接到五六个订单,每个订单金额在20万元左右,排单到了明年上半年。公司雇了20多个姐妹和我一起剪纸,她们人均每年增收3万至5万元。”

鲍武文是绥德县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2021年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回想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时的场景,鲍武文说:“总书记进来时,我正在刻石雕。”

绥德县现有大约30个石雕厂和12个石雕公司企业,从业人员1000多人,同时带动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2000多人就业,年创收1.5亿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一年来,陕西大力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发展非遗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门路,让非遗传承人获得实在收益。

今年7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渭草编传承人陈春苗,带着村民们编制的多种草编产品,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友好日活动。不到半天时间,他们的草编扇子、草鞋、草编绣球等销售一空,并受到现场20多位外国大使的称赞。

在2022年陕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非遗+”全线发力,520余项非遗项目、360场次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430余家非遗企业工坊参与,120余万人次参加,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2000万元的销售额展现了非遗巨大的市场潜力。

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7月19日,绥德县清水沟村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拿着小板凳围坐在舞台前,等待县文化馆的志愿者来这里进行文艺展演。

《舞动黄土地》《山那边》《传承》等14个节目中,既有深受村民喜爱的秧歌、唢呐表演,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观众大饱眼福、笑声连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年来,绥德县通过“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演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雒胜军介绍:“目前,我们每个非遗传习基地平均每年开展宣传推广展示活动20多场次,受益人数3000人次左右。同时,我们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每年有600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西安鼓乐、红拳、造纸术、剪纸、面塑、古琴制作……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2022年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景区行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翠华山景区。

活动中,20余项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非遗项目表演、非遗产品制作技艺展示、赠送非遗手工小作品等方式,向群众普及非遗知识,同时手把手教学,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游客王晓梅说:“真没想到,在景区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表示:“今后,陕西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支持力度,筹备实施一系列惠民、为民的非遗展示项目,让群众近距离欣赏‘活起来’的非遗,不断提升非遗品牌影响力;持续深化‘非遗购物节’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助力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师念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