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具转型升级报道: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制造
北方工具转型升级报道: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制造
相对于发展智能装备的大刀阔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制造的转变,则是和风细雨。
据北方工具总经理边玉生介绍,北方工具的当家产品,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十多年前,我们就意识到,继续用传统方法生产传统产品,企业的路会越走越窄。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在加工方法上想办法呢?于是企业就打起了工艺的主意,组织力量进行工艺研究,力争将机理摸清吃透,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这么多年下来,所有产品都给我们整了个遍。结合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我们在制造、检测等环节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这些成果不只极大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还直接为企业带来了效益,成为企业技术出口的重要支撑。随着集团公司‘数字兵装’战略的导入,北方工具有信心在智能制造上再上一个台阶,争取早日实现‘设计数字化、制造柔性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系统集成化’的目标”。
加快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制造的转变,北方工具大胆探索,不断完善,锲而不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路子。
依靠“自助”,深入进行工艺研究,解决机理性、基础性问题,奠定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变的技术基础。“开展工艺研究,组织工艺攻关,刚开始我们也是探索性质的。但不久就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工艺改进对企业生产,尤其是产品质量提高、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和工艺提升的巨大空间。我们感觉到:先进工艺是产品可靠的‘护身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护神’;没有先进工艺,产品的先进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质量的可靠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上;没有先进可靠的工艺,先进的设备难免‘自废武功’”。边玉生介绍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深刻感受,北方工具明确了“转型升级,工艺先行”的思路,自筹资金投入工艺攻关,以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工艺进步。他们的做法,得到了集团公司的充分肯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龚艳德了解情况后,称赞北方工具的做法,是打基础利长远的远见之举,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北方工具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国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北方工具工艺提升工程列入了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投入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助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制造工艺中心。
通过“借助”,改进优化工艺,变离散型生产方式为集约型生产模式,变多工位生产为一步到位制造。夏长峰说:“研究加工原理与加工方法,我们主要靠自力更生;而对工艺改进优化,采取的是自己攻关和积极借鉴其他产品、相关产业加工方法相结合的路子。通过聘请专家诊断和走出去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效集成优化先进工艺实现工艺创新,提升了企业自动化程度和数字化水平。”如生产药筒,原来采用的冲压成型后进行切削加工的传统工艺,存在冷挤变形工序多,每次冷挤后都要进行热表处理,所需设备、人员多,耗能大等多方面问题。后来他们借鉴旋压工艺改进药筒工艺,一道旋压工序代替了多次冷挤变形及热表处理工序,共计工序减少28道,设备减少36台/套,人员减少78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利用旋压技术加工产品的抗拉强度是冲压加工产品的1.25倍,延伸率得到有效提高;更难得的是,还可以实现柔性生产,一条生产线能当几条生产线用。
通过“互助”,制造专用设备,固化工艺创新成果,奠定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变的物质基础。对成熟的工艺创新成果,北方工具通过自制设备和与相关设备制造商合作的方式制造专用设备,实现了工艺原理探索到设备固化工艺的全贯通。研制光电选分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某产品的检测有尺寸检测、外观检测和传火孔检测三项。原来的工艺,尺寸检测采取机械探头方式,外观检测和传火孔检测则主要靠人工,存在多方面隐患。后来,北方工具借鉴光电检测技术,与相关企业开展10多年的反复探索攻关改进,经过三代改型完善,成功制造了光电检测专用设备,实现了一台设备完成所有检测项目的设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光电检测专用设备具有多方面突出优势:检测精度高,合格率100%;效率高,提高3倍以上;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每台设备节约工作区域面积72平米、节省物料运送距离40米、减少操作人员4.5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50万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一种工作作风。
北方工具从研究工艺原理入手,通过改进优化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加快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变,十多年的坚守与韧性,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动案例。
与一步到位建成数字化生产线相比,北方工具用十多年时间持续推进数字化进程,可以称得上慢条斯理,细嚼慢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豪迈,没有一步到位的风光,只有默默无闻的坚守,只有自加压力的奋斗。但事实一再提醒人们:数字化装备硬件到位易,数字化装备软件消化难;数字化工程建设快,掌握数字化装备操作的员工队伍培养慢。风风光光买回先进设备,企业却没有人会使,只能躺在库房睡大觉,成了企业难以言说的负担,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成员单位中不止一次发生过。北方工具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变,坚持硬件改进与软件掌握一起统筹、设备更新与员工素质提升一同推进,看似是慢,实则是尊重规律的理性选择,体现了一种情怀,体现了一种担当,体现了一种智慧。
这种情怀,是一种对企业深深的爱,对职工高度负责,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情怀。北方工具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变,紧紧立足产品研制生产实际需要,统筹推进工艺原理探索、工艺创新攻关、设备配置优化更新、人员素质同步提升,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全流程贯通,对建设数字化工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牢牢掌握了数字化工厂建设的主动权,做到了“对内可复制,对外可输出”。实际上,对以制造立业的企业来说,啃下工艺这块硬骨头,就如同练功的人打通任、督二脉,是培元气、固根本之举,是从外形到内质的重塑,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这种担当,是一种甘做打基础利长远事业的担当。十多年来,北方工具历经改革重组、搬迁重建等诸多大事难事,一路走来,改革发展挑战不断,但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对工艺研究改进优化创新痴心不改,聚焦不变,宁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没有减少对推进数字化进程的投入和热情。其实,谁都清楚,做这种当期难有回报的事情,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不说,甚至还要担风险;但这种事如果不及时抓紧做好,就会给企业发展留下硬伤。没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没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没有“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是不会主动挑起这担子,揽下这活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尊重规律,懂得珍惜,善于站在前人肩上光大事业的大智慧。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间的事,往往在继承中发展,在积累中进步,具备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耐心,才会有久久为功的喜悦。企业无论是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还是管理提升、发展转型,都是一个不断完善、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时光的磨砺,经验的累积,量变的叠加。变昨天的成果为今天的财富,在继承基础上推进创新,在传承前提下光大事业,考验的是利用资源的能力,折射的是“善于站在巨人肩上”的大智慧。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但愿有更多企业涵养这种情怀,拿出这种担当,学会这种智慧,坚守这种追求,收获转型升级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