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七号“点亮”航天产业在津诞生
长征五号、七号“点亮”航天产业在津诞生
经过不到7年建设,坐落在滨海新区的天津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主要基地。这背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航天人用他们的探索创新和吃苦耐劳一步步实现着大火箭的“天津造”。
不久前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是在滨海新区制造总装的。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的重任,长征七号火箭凝聚了800余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
同样在新区制造总装的“长征五号”,经过5天的吊装,8月25日上午,“长征五号”首飞火箭集装箱全部装上远望号火箭运输船。26日“长征五号”踏上旅程并于9月1日顺利到达目的地。
大火箭天津基地的建成投产不仅提供了我国未来30年到50年发展空间技术需要的研制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天津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聚集。除了在天津完成总装测试,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上还有不少“天津元素”,例如,箭体上“中国航天”的醒目大字就来自天津老牌企业灯塔油漆,很多零部件都实现了本土采购等。目前,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大火箭基地周边已聚集了19家航天企业。
新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项目重点企业,主要从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及总装。在2008年11月,公司在天津开发区西区启建,一座大型的新航天城开始在这里生根。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刚说,当初选择在天津滨海新区,一是因为新一代火箭个头更大了,二是天津本身的区位、产业优势。
陶刚说:从1970年4月24号打第一颗东方红、长征一号开始,我们是在2米25和3米35这个系列的平台上在优化,在生产,从2006年我们开始建设5米的了,这个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也是一个挑战。考虑北京配套能力,包括现役火箭的继承性,因为现役火箭3米35直径的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大火箭5米直径的,铁路运输满足不了了,只能通过空运和海运。天津也有雄厚的工业和人才优势。通过国家整体战略考虑,2007年10月30号在这(滨海新区)奠基,正式揭开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大火箭基地占地面积3000亩,由火箭研制生产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区和辅助配套区三部分组成,是集火箭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与试验为一体的代表中国航天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航天城。长征七号、五号运载火箭所有的组装箭体结构制造及火箭总装、总成等都在这里完成。
为了这个大块头的落户、启动,天津市以及滨海新区各部门纷纷给予支持。天津开发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予火箭定制班人才以奖学金支持;大火箭工作人员往来住宿区与厂区之间的道路也进行了改造完善;就连工会部门也不定期组织慰问、员工相亲活动。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的落户,天津将具备满足中国未来30到50年发展空间技术需要的研制条件。未来,天津基地还将研制更大推力火箭,为中国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等超大型航天器走进深空奠定基础。
高端装备制造成国内名片
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脊梁,高端装备更是“国之重器”。2006年5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海工装备制造、航空制造与服务、海洋工程服务与研发转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捷报频发,加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投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名片。
目前,滨海新区已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石化、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
其中,航空航天产业在滨海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空客A320、A330,新一代运载火箭,超大型航天器,空间站等项目的相继落户,天津航空航天产业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和跨越。按照《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年)》,到2020年,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航天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天津已形成天津开发区和滨海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空港经济区航空制造与服务、临港经济区海工装备制造、东疆保税港区高端装备金融服务等一批专业化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装备制造、空港经济区航空产业等更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